期刊目录

百期回顾 ||《海交史研究》第31至40期目录(1997—2001)


1.png


2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傅宗文: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

林仁川:明清时期南澳港的海上贸易

陆   韧:宋代广西海外贸易兴起初探

孙光圻:公元8-9世纪新罗与唐的海上交通

陈尚胜:明朝初期与朝鲜海上交通考

《朱杰勤教授纪念论文集》出版

林正秋:唐宋时期浙江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

盛利、于澎:佛教海上传入述评

韩振华:宋代泉州伊斯兰的清净寺

陶嘉:《闽文化概论》近日出版

廖大珂:“亦思巴奚”初探

杨仁飞:从澳门四百年来的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的交融

汤开建:李士桢《抚粤政略》中四篇关于澳门的奏章

罗一鸣:罗文藻生卒年考

陈伟明:十六至十八世纪闽南华侨在菲律宾的经济开发与历史贡献

[日]稻垣正宏/撰,新保辰夫、丰田裕章/译:两种珠光茶碗

方宝川:福建家谱与琉球久米村系家谱的比较及其思考

林德民:明深沪巡检司始置年代正误

刘正刚、黄国信:一部开拓性的海外贸易史巨著——读陈柏坚、黄启臣教授新著《广州外贸史》


3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廖大珂:梁安郡历史与王氏家族

杜   瑜:明清时期潮、汕、漳、厦港口的发展及其局限

徐晓望:清代中琉贸易与福建手工业

栗建安:漳州窑与东南亚

陈延杭:河姆渡舟船技术浅析

[比利时]利塔·杰朗/撰,陈丽华/译:安特卫普国家海事博物馆的中国帆船模型

何绵山:略论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

王荣国:简论近代福建佛教向东南亚的传播

陈衍德:妈祖信仰与经济文化的互动:澳门和闽南的比较

林悟殊:潮汕善堂文化及其初入泰国考略

许永璋:汪大渊生平考辨三题

海   东:从中国海洋经济社会人文的视野考察海外移民——评《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》

蓝达居:《社会、贸易与网络:公元3至13世纪的闽南》评述

吴孙权:多学科综合研究海交史的新成果——《海外交通史迹研究》评介

庄景辉:全面、深入、开拓性研究宋代商史——《宋代商业史研究》评介


4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金秋鹏、杨丽凡: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和交流

蓝达居:论闽东南与东南亚之间的海洋人文互动

詹冠群:新马华人神庙初探

黄   挺:移民与潮汕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

汤开建、叶恩典:明代澳门地区华人居住地钩沉——兼论望厦村妈阁庙及永福古社之起源

[瑞典]理查德•皮尔逊/撰,李旻/译:泉州及其海外贸易的考古学探索

李玉昆:宋元时期泉州的香料贸易

俞敏敏:古代浙江丝绸的生产、外销与对外技术交流

宋   岘:唐代中国文化与巴格达城的兴建——(唐)杜环《经行记》新证之一

陈占山:伊斯兰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

韩振华:元末泉州伊斯兰的“番佛寺”

[泰国]黎道纲:参半国与迦罗舍佛

谢   方:也谈文莱《蒲公碑》与《西山杂志•蒲厝》的关系

傅朗、谢必震:《琉球百问》初探

叶恩典:“丝绸之路”历史进程中的中国——“中国与东南亚”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


5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张   箭:论大航海时代及其四个阶段

韩   昇:隋朝与高丽关系的演变

李庆新:唐代市舶使若干问题的再思考

倪尔爽:南宋温州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

徐晓望:明代漳州商人与中琉贸易

陈伟明:清代知识分子对欧洲科技文化的介绍与认识

林蔚文:《闽都别记》与福建古代海外交往

庄国土:东南亚各土著政权对华人的政策和态度

廖楚强:东南亚客家社会的回顾与展望

聂德宁:近代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往来

连心豪:近代海港检疫与东南亚华侨移民

周庆南:近代上海宁波两港之比较研究

林瑞峰:惠安“番驸马”的传说及其考证


6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[英]戴维·赛尔邦/撰,丁毓玲/译:我和《光明之城》

王连茂:《光明之城》与南宋刺桐史实杂谈

叶恩典:泉州史学问题的新焦点——“《光明之城》手稿的发现及其研究”座谈会概述

冷  东: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的传播

黄启臣:人痘西传与牛痘东渐──丝绸之路文化效应之一

杨恩霖:歌德与中国艺术的关系

[泰国]黎道纲:为何中东称龙泉窑瓷为马都八瓷

陈延杭:中国和葡萄牙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交流

施存龙:葡萄牙人早期在广东活动地——Is.Tamao应为我国何岛? 

时  平:锡兰战役新考

吴之邨:郑和“三保”名号考

刘铭恕:再读《郑和航海图》

谢必震:琉球《冠船に付评价方日记》的史料价值

[日]神户辉夫/撰,曾丽民/译:16世纪中期九州丰后和中国东南沿海的交流

詹冠群:论沙劳越“橡胶经济”与福州籍移民

陈自强:福建私新钱——读史随笔


7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王连茂:“泉州学”与海交史研究刍议

热烈庆祝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馆40周年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成立20周年

林悟殊:泉州白耇庙属性拟证

黎拥华/译:印度教

李玉昆、李秀梅:中斯友好与泉州锡兰王裔

杨   熺:《海道经》天气歌谣校注释理

叶恩典:獭窟港在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地位与作用

林德民:泉州东门窑产品及其外销

李国清、 梁宝鎏、彭子成:中世纪“陶瓷之路”上的德化瓷及其科技分析

胡晓伟:新型杀菌防霉剂在古船保护上的应用研究

陈丽华:21世纪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博物馆——以泉州博物馆行业现状引发的思考

陈延杭:彭德清与海交史研究

金秋鹏、郭育生:探求舟子技艺,展现古船风貌

陈达生:以考古文物中看7-15世纪伊朗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(英文)


8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张廷茂:16-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与东西方文化交流

余清良:试论澳门在早期(1635-1842)中英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

陈学文:《中葡通商研究•序》

韩   昇:唐朝对高句丽政策论析

郭济生:一段被遗忘的中朝交往关系史

刘茂源、林蔚文:百越文化对东瀛邻国的影响

马明达:“米昔刀”小考

韩中义:中国史书上记载的巴格达

陈伟明:明清粤闽海商的海上营运架构

周玉英:从文契看清代福建市场流通的外币

李庆新: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变态及其政治文化意蕴

王   川:论明代市舶太监牛荣走私案

张文绮:明清册封琉球使者的妈祖信仰

吴   平:近代上海的对外佛教文化交流

林翠茹、庄景辉: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年代及其墓主人身份的考证


9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江道源:15世纪以来中英航海业逆转的社会生态分析(上)

张   箭:关于中世纪中西航海史的若干问题——《中国与葡萄牙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交流》读后

温玉成:从“殷人东渡”说到“挹娄人”

陈延杭:中世纪欧亚繁荣的海上商贸通道——读雅各《光明之城》有关航路的叙述

朱鉴秋:《日本一鉴桴海图经》及明代中日海上航路的研究

喻常森:中国与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早期贸易关系

钟小武:洪武年间明朝与东南亚的使者往来

袁   丁:《三州府文件修集》初探

戴显群:唐代福建海外交通贸易史述论

傅亦民:唐代明州与西亚波斯地区的交往──从出土波斯陶谈起

廉亚明:中国东南摩尼教的踪迹

陆   芸:14世纪中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墓碑石研究札记

蓝达居、林元平:论闽东南港市海洋人文的研究

冷   东: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与地方社会研究述评

许金顶:近代旅日闽籍华侨研究

徐作生:古百济国400艘倭船遗踪查勘录

杨晓春:1375的Catalan地图中的Taprobana


10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杨志玖:《光明之城》三题

金秋鹏:从科技史的视角看《光明之城》——中国古代的造船能力及航海术

杨丽凡:《光明之城》真伪考

陈丽华:《光明之城》若干译文浅析

陈少牧:读《光明之城》,思历史名城保护

徐小虎/撰,陈丽华/译:关于13-14世纪刺桐的外文资料——对方济各会修士信函的初步看法

江道源:15世纪以来中英航海业逆转的社会生态分析(下)

胡沧泽:略论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海外贸易

[日]冈本弘道:明代朝贡国琉球的地位及其演变

栗建安:从水下考古的发现看福建古代瓷器的外销

卢建一:论清前期闽台的海防对海外贸易的影响

徐心希:清中后期越南铜钱在闽、粤的流通与官府的对策

马明达:明朝出使满刺加的一次海难

李国宏:祥芝港在明代泉州海交史上的地位——兼释《顺风相送》“长枝”的地望


11.png

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

傅宗文:宋代江山犹有一枝俏——《光明之城》所展示的世界大贸易港刺桐图卷

陆   芸:我对《光明之城》中几个问题的看法

[日]松浦章、卞凤奎:明代朝鲜船漂到中国之事件

陈尚胜:明清时代的朝鲜使节与中国记闻——兼论《朝天录》和《燕行录》的资料价值

徐玉虎:明嘉靖辛酉郭汝霖﹑李际春《重编使琉球录》解题之研析

李金明:联系中国与拉美贸易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

牛军凯:都元﹑屈都乾与卡蒂加拉考

席龙飞:中国造船技术的世界性贡献

陈延杭:郑和宝船的长宽尺寸论证——兼复张箭先生

王   维:海外华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——以日本长崎为例

林德民:泉州津头埔发现伊斯兰教石刻考述

张海波:对泉州“伊斯兰历史文化”陈列捐赠品考释

董少新:广州市舶史研究的新成果──评王川《市舶太监与南海贸易》


投稿邮箱

hjsyjbjb@163.com


来源:《海交史研究》编辑部

图文编辑:王绮蓉

二审:陈少丰

三审:林 瀚




电话:0595-22100727   传真:0595-22118683   Email:zghjsyjh@163.com   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425号 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   闽ICP备18025519号-1  
中国海外交通研究会 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  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446号